新聞資料中心

類全委保單 停、看、聽

2016.04.18

60歲的李媽媽今年3月才剛退休,自從領完退休金後才開始要享受退休生活,就接到保險業務電話介紹類全委保單,無獨有偶,到銀行辦理定存時也遇到理專介紹類全委保單。李媽媽暫緩定存手續回家考慮了幾天,心裡也在想著如何開始規劃退休金運用,才能活到老領到老。

 

類全委保單到底是什麼?已經流行熱賣4、5年了,依然沒有退燒的跡象,銀行理專說它不但能幫你買基金、買ETF、買債券,還能每個月幫你領配息,年息4%-6%,比定存還多,退休金不僅能夠生息,還能夠留下來給子女,不懂如何投資也沒關係,因為有專家團隊幫你用選。李媽媽很心動,但是心裡還存了一份擔憂,類全委保單真的有這麼好嗎?

 

所謂類全委保單,是保費投入一個「全權委託帳戶」,由壽險公司委託投信公司代替保戶操作及管理這些資金,也是投資型保單的一種。2012年以前國內類全委保單不到15檔,接下來的幾年幾乎年年發行超過40檔,2015年更發行近65檔,截至今年3月底,國內類全委商品總規模已達到4,215億元,到底是什麼讓大家趨之若鶩。有別於以往的投資型保單,類全委保單特別針對台灣人喜歡配息、懶得操作的愛好,將投資與保險結合,撥回頻率從半年撥回到月月撥回,甚至雙週撥回,幣別方面則從新台幣、美金到人民幣、澳幣都有,再交由資產管理專家團隊靈活操作,看似完美的投資機制,讓大家紛紛買單。

 

然而,類全委保單並非穩賺不賠,截至4/14止,統計市面上的類全委保單,淨值在10元以下的類全委保單即占整體類全委保單約75%,跌幅最重的賠超過30%,而淨值10元以上的僅40檔,也就是如果從成立開始進場,大部份的類全委保單並沒有真正賺到錢,如此一來,撥回的來源就有可能是本金,不管是月撥回或是雙週撥回,是否賺錢,就真的要再仔細算一算了,對於中高齡保戶而言,是否能承擔這樣的盈虧,才是最重要的考量要素。

 

其實,類全委保單和基金公司發行的組合型基金十分非常類似,都是由專業經理人代為選擇投資標的如基金、ETF,但投資基金的管理費及保管費約2~3%,委託類全委帳戶投資基金等於多付了一次管理費及保管費,加上銷售銀行、保險公司的利潤及保險相關費用等,投資基金的成本往往比單純投資ETF高上許多。另外,部份受託代操的投信公司選擇基金時,可能會挑選自家的基金,是否兼顧投資績效與基金規模,也需要保戶多加仔細觀察。

 

長期持有才是王道

目前市面上的類全委保單相繼推出後收型,前收型及後收型的差異在於對要保人所收取的費用並不一樣,前收型的保單一經投保即會收取一固定費用(約3%)作為保險管理費用,剩餘的保費才拿去做投資,而後收型的保單則是一開始就有較多的資金用於投資,此後分成三年,每年收取保費(約1.5%)。不論前收型或後收型的保單,長期持有才是投資的不二法門,除此之外,仍需定期檢視保單報酬率及資產變化與市場趨勢是否相符。

 

未來資產智多鑫全權委託管理帳戶經理人謝智偉表示,類全委保單檢視有幾項重點,第一、當市場變動時,操作團隊是否靈活將資金轉換至適合的標的,景氣好的時候提升報酬率,景氣不佳時,減緩資產受損程度。第二、與其他投資標的相似的類全委保單相比較,觀察績效表現是否一致或者落後。第三、類全委保單的歷史波動度也是觀察指標,波動度越大,代表淨值變動越劇烈,相反的波動度越小,代表淨值變動緩慢。如果操作績效穩定波動度一般都在10%以下。

 

類全委保單本質上是「保險」,雖具有投資功能,最終仍在於「保障」,完全不能以保本的觀念來看待類全委保單,一般來說,類全委保單價格波動風險程度約在RR3 ,是中等風險程度的商品,適合穩健且長期投資的保戶,操作團隊的主要能力是幫保戶做好資產配置,靈活運用資金,在不同的景氣循環,達到追求投資報酬率最佳化及對抗大環璄的不利風險,協助保戶實現理財目標。所以,投保前一定要停、看、聽,「停止一窩蜂追求高配息、看準商品的投資屬性、聽經驗豐富的專家怎麼說」,才是選擇類全委保單的關鍵。